第193章 不敢惜身(月初求月票)_红楼:我是贾琏
笔趣阁 > 红楼:我是贾琏 > 第193章 不敢惜身(月初求月票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93章 不敢惜身(月初求月票)

  没有发生的在眼前的事情很难说服别人,尤其是承辉帝与张廷恩这一类极有主见的。

  等待需要时间,皇帝和阁臣的事情很多,贾琏提出告辞,不料被承辉帝叫住:“来都来了,给新来的两位同僚讲讲你是怎么提前处置奏折的。”

  这事情贾琏真不愿意,要知道两位新来的舍人,正经的翰林出身,年龄四十多了。

  两位新舍人倒是没摆前辈的架子,见了贾琏后互相行礼,一番客气,贾琏才开口:“二位是前辈,在下不过占了点先机,总结出了一些陛下比较满意的工作方式,互相交流吧。”

  工作方式其实不难的,无非就是分类,难的是如何鉴别轻重缓急,并给出皇帝满意的建议。这需要对皇帝有一定的了解,并且知道皇帝最关心的是啥。

  贾琏奏折中挑出三份弹劾奏折,分别讲解:“这一份,风闻奏事,没有实据,重要性最低。这一份,河南巡抚弹劾河道的潘大人,借修河为由,戕害乡贤,至民怨沸腾。如果是在下处置,会建议龙禁尉派员往河南调查一下这位巡抚大人到底贪了多少,才会为乡贤不惜上奏弹劾以为朝廷三品大员,而不是去担心修河工程能否顺利完工。”

  一边说,贾琏还一边提笔写建议,写好了一个角沾在奏折上。

  “这一份,湖北道御史弹劾湖广总督韩宗,尸位素餐,上任至今,没有任何针对郧阳民变的举措,既不调查事情发生的根源,也没有调各路兵马围剿。如在下处置,只写四个字建议,事急速办。”

  弹劾折子的例子举完,贾琏又取了三份奏事的折子。

  同样跟着自身的判断,轻重缓急分出来,三件事情分别是祥瑞、要求缓征夏税避免民变、以及当地有灾情,请求免一年税赋并赈济。

  祥瑞折子,贾琏直接卷起来丢垃圾桶里,并扬言:“这一类折子就是在浪费陛下的时间和精力。”减税的折子,贾琏则建言:【孙阁老人在两江,江南巡抚越级上奏,此僭越也。】

  同时贾琏很有耐心的对两位同僚解释:“两江是欠税的重灾区,尤其是江南,苏、松二府,历史成因分复杂,陛下派孙阁老坐镇两江,就是去解决问题的,绕过孙阁老就是在藐视朝廷威严。”

  最后一份折子,贾琏则建议【责成地方开仓,以粮雇佣灾民修缮当地道路桥梁、水利等设施,涉及士绅者,应征收一定数量粮食,用于雇佣灾民。】

  六份折子处理完毕,两位舍人还不懂的话,贾琏会建议皇帝换人的。

  这两位智商肯定是足够的,差的是理念。

  见二人略有所思后,先后谢过,贾琏这才道:“孟子有云,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琏以为,民为贵的民要看如何理解,为社稷交税服徭役者,才可算民。至于君为轻,国不可一日无君,轻重可见一般。至于社稷,没有民的税赋徭役,社稷何存?”

  典型的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。

  “我们拿的俸禄都来自税赋,所以要分清楚谁才是衣食父母。陛下给了我等一展宏图的平台,是为君父。民脂民膏供养我等,是为恩主。”

  贾琏还在继续灌输理念,这两位能不能听进去,贾琏不负责。

  宗人府的管事被关了小黑屋,贾琏何尝不是被抓了壮丁呢?

  午饭都是在宫里吃的,两位舍人还有机会去睡个午觉,贾琏是直接被限制在乾清宫里,趴在桌子上睡的午觉。严重怀疑承辉帝是在打击报复,嫌自己给皇帝找事。

  宗人府的管事可算是倒霉了,烟瘾犯了,先是哈欠连天,随后坐立不安,浑身难受,晚饭后涕泪皆下。至此,贾琏总算得以脱身回家。

  那位宗人府管事则动静闹大了,在屋内满地打滚,骨头里如同有无数的蚂蚁在咬吸骨髓,只因无论如何没人搭理他,难受的频频以头撞墙,哀求看守放他回家,或者去一趟家里,取来烟泡,必有重谢。依旧没人搭理他,直接给头撞破了,血流满面。看守的龙禁尉通报夏守忠后,承辉帝才来看了一眼他的丑态。

  “送他回家,让御医跟着去看看,你也去看看。”承辉帝不动声色的下旨,夏守忠给人绑好了抬回去,这位到了家里,立刻让人准备家伙,不顾满脸的血迹和伤口没处理,腾云驾雾,一边才让御医处理伤口。

  过足了瘾头,才想起夏守忠站一边看着。带着点小心,这位问了一句:“夏公,陛下啥意思?”言下之意,为何折腾我啊,我做错了点啥呢?

  夏守忠笑道:“安心,没事。”对付完这一位,夏守忠赶紧进宫。

  这边承辉帝还在乾清宫呢,夜过三更了,依旧没睡,而是在书房内踱步徘徊。

  夏守忠回来,把事情说的清楚明白后,承辉帝表情凝重。

  夜间,新婚燕尔的小夫妻,自然是忙着造人。经验不丰的王熙凤不是对手,神志不清之际,又被摆出各种形状,并签订了一些耻辱的口头条约。

  早起,饱受滋润的王熙凤对着镜子,看着变化颇大的眉宇和肌肤,回味昨夜之事,心道:难怪那些浪蹄子如此卖力讨好爷们。回门时嫂子问起时长,得知后惊呼,又问大小……。

  想到嫂子羡慕的眼神时,王熙凤不禁暗暗自得,我就是福气好,怎么地?

  庭院内的贾琏一番运动后,出了一身的汗,锻炼身体不能停啊,美好生活等着我呢。

  冲洗一番,更衣出来,正欲享受一天休闲的假期时,外头来了一名内侍,急道:“陛下召见。”贾琏知道事情有结果了,无奈的更衣出门。

  入大内,至乾清宫,承辉帝与诸位阁臣皆在,看意思是个临时的座谈会,众人的表情还都颇为严肃。承辉帝见了贾琏便道:“人来了,事情是贾卿发现的,也是贾卿看到并提出危害的风险。朕观此物可控制人的心智,虽只是小范围传播,亦不可大意。”

  承辉帝顿了顿继续:“贾卿,当着朕与各位阁臣,有何建言,大胆说来。”

  贾琏早有准备,毫不犹豫道:“严刑峻法,防微杜渐。先从官员入手,无论品级,一旦发现,强行截断,不从者罢官削爵。功名在身者,一旦发现,限期截断,不从者废为庶民。其次,严禁民间种植,强力打击走私,民间种植者根据情节轻重,罚款或判刑,走私者一经发现,主犯必杀,从犯根据情节轻重,或杀或流,财产一律充公。”

  贾琏说完,后退一步站着,李清微微皱眉道:“会不会太严苛了?朝廷善待士绅,过于严苛,恐伤陛下恩德之名。”

  都不用贾琏反驳,吃亏无数次亏的梁道远,总算是有机会与贾琏站同一战壕,自然不肯错过机会,果断的跳出来讲话:“此物夺人心智,非严刑峻法不能警示世人。贾大人的建议,重在威慑,而非惩罚。再者,给了那些吸食者截断改过的机会,他们不珍惜啊。”

  李清则道:“功名得来不易,朝廷应体恤读书人。”

  贾琏听的恼火了,直接开口道:“失礼了,李相所言,不敢苟同。读书人功名得来不易,确实不假,然则朝廷给读书人的还少么?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说到这个,贾某有言不吐不快。太祖善待读书人,举人可免五十亩田税,实际执行呢?举人名下的田不用交税,这是什么行为?这是在挖朝廷的墙角。哪天国家无可用之财,每一个逃税的读书人都是罪人。各位大人饱读诗书,不用下官给各位大人读史书里记载的末世景象吧?侵夺民田,逃税抗税,书都读进狗肚子里去了。”

  上位的承辉帝听到此事,陡然厉声道:“混账,住嘴,滚出去。”

  贾琏梗着脖子,不肯弯腰,非常敷衍的抱手:“臣告退,臣请回家休假。”

  承辉帝抓起面前的砚台要砸,裘世安赶紧按住:“陛下,制怒,制怒,这是贡品端砚,五百两一块呢。”

  承辉帝没有挣扎,而是愤怒的指着贾琏道:“滚回去,婚假结束前,无旨不许出门。”

  贾琏“灰溜溜”的出宫,夏守忠毫不避嫌的送到宫门口,作别时笑道:“贾大人不必丧气,陛下是爱护你。”

  贾琏站住回头,凝视乾清宫的方向,久久才道:“君恩深重,不敢惜身。”

  别人说这话,夏守忠能啐他一脸的,贾琏说这话,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。

  贾家的地位和财富,贾琏躺着都能富贵一生。他什么都不说,什么都不做,也没人能打断他的富贵人生。这样的人,说这样的话,才算真的有说服力。

  贾琏回家继续休假,内阁继续吵架。

  承辉帝并没有强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,而是先从舆论入手。

  次日有报社的人登门求稿,重金请贾琏撰文痛陈利害,并署名。

  贾琏自然不会推辞,花了一天的时间斟酌准备,有太多的东西想写进去,又怕这个时代的人不能理解接受。最终只能从毒害民众,一人吸食,全家遭殃的角度入手。走私危害朝廷税收的事情,也只花了少量篇幅。

  普通人你跟他讲什么国家财政收入都是扯淡,他们不会关心这个。

  贾琏直接从个人身体入手,从家庭收支入手,最后强调一下,一旦朝廷收税不足以国用,只能增加税收,到时候还不是天下百姓承担么?

  所以,此物不加以禁绝,一旦泛滥,必定为祸天下。

 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,北洋执政期间,税收的大头之二为烟、娼。

  对比一下现在的西方某国,是不是很熟悉?

  西方某国还能从满世界吸血,就大周这情况,还是别做这个梦了。

  贾琏这个状元的名声还是很好使的,他写的文章很快被传遍京城,市井百姓在茶楼酒肆里听说书人讲这个,尽管普通百姓距离还很遥远,但一个概念已经先入为主。

  眼下的京城报纸很多,贾琏抨击烟毒,自有人跳出来唱反调。

  论调自然是什么魏晋风流的遗风,此雅事,为个人喜好云云。

  贾琏见了自然要发挥树人传统,打一场笔账。揪住此人魏晋遗风的说法,以历史记载说话,什么王与司马公天下,阁下说的是这个魏晋遗风么?不讲当时谈玄的风潮,揪着魏晋门阀开炮。什么魏晋风流,你是在为门阀歌功颂德,为九品中正制唱赞歌,是在与天下寒门士子为敌。被别人扣帽子这种事情,网络键盘侠太熟练了。

  就差没给这位作者扣一顶不臣之心的帽子了。

  吓的这位作者连夜换笔名!

  相比之下,贾琏继续用本名撰文,每每与人对喷时,贾琏都要提一句,行不改名坐不改姓,阁下藏头露尾,为何不敢以真面目示人?

  喷人就是这样,不要跟着对方的节奏走,而是要抓住对方的痛点,无限放大,穷追猛打。半个月下来,贾琏与十余人撰文对喷,从无败绩。事情也被传的京城皆知。

  相关的内容,也随着报纸向全国扩散。

  很快事情便从民间到朝堂之上,有机敏的御史弹劾两广官员失职,放任走私害人之物,致使国家财富外流,毒物戕害民众。

  承辉帝于朝会上解释,事无先例,且行且看,暂无定论。

  越来越多的官员发现了进步机会,纷纷上奏,要求朝廷严查此事,并以制度,防患未然。

  最终内阁拿出一个方略,以官员因为天下典范的理由,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方案,首先就是吸食者应限期截断,无论是否有官在身,皆应如此。不能戒断者,在任者罢官,在野者不能为官。如有官员欺瞒吸食,罢官抄家,贬为庶人。对于走私行为则严厉多了,为首者一律斩首,从犯或斩或流。

  此方略供天下七品以上官员共议,内阁酌情决定最后方略。

  贾琏在家看着外间的变换,很是一番感慨,承辉帝真是活学活用,把民间舆论的方向引导朝有利的方向发展,然后借题发挥。

  报纸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,作用日渐强大。

  为此,贾琏写信一封,请张廷恩转告皇帝,还需制定相关机构与政策,管束报纸。以免心怀叵测之徒,利用报纸蛊惑人心。

  还是那个套路,你闭嘴!我们在谈论民煮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clpr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cclpr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